给教育插上文学的翅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8-1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美的追求·攀缘

  透视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从1919年“五四”时期以来涌现出来的文学社团及其作家、诗人中,不难看出,新文学的创造者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青年学生为主体力量的,校园成为新文学的摇篮。改革开放30年,校园文学为中国文坛不断增添新鲜的血液,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为素质教育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成为中国教育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学社团:校园文学兴起的标志

  十年“文化大革命”封闭了校园文化生活,给学校师生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孰料想,一旦把枷锁打开,人们对自由的艺术的渴望就显得异常强烈。而直接起到引领作用的是那些长期受压抑而热爱文学的教师,有的一边自己创作,一边组织学生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有的干脆把那份追求文学的梦境和热情托付给了学生。于是,他们带领学生大胆地办起了文学社,指导学生尝试文学创作,在文学社团自办的报刊发表,或推荐给正式报刊,或组织参加正规的作文大赛,把握着社团,使之能够健康地发展。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他们敞开了走向成功的大门,但高考升学的路很快变成了羊肠小道。许多中学生开始从高考的紧张、焦躁中,以极大的好奇、兴趣与敏感,悄悄地写起了诗文。于是,文学社团的建立适应了他们的情感需求,有了写作训练的平台和心灵飞扬的空间。

  文学对青少年有着天然的、独特的诱惑力,使每一位趋向浪漫的少男少女对她情有独钟,而一旦爱上她,即使再苦再累,也乐此不疲。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办报办刊,开垦试笔的园地,从班级黑板报、手抄小报到校级油印报刊,发展到激光照排、跨地区跨省的内部交流报刊,栏目丰富多彩,印刷十分讲究,甚至可与国家公开发行的报刊相媲美。

  从1984年开始,校园文学社团大量涌现。全国的语文报刊及有关少儿文学刊物,为文学社团的发展推波助澜。他们抓住这一新生事物,开辟专栏,介绍各地的校园文学社团,发表学生的作品,从而扩大了校园文学社团的知名度,促使社团大量涌现。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所属的《中学生》杂志从1984年开始开辟“文学社团芳名荟萃”专栏,分批分期刊出各地2000余个学校文学社名录,后来还编辑出版了《中学生文学社团手册》一书。1984年10月创刊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开辟了“校园文艺”专栏,专题介绍校园文学社团。《语文报》在1984年举办文学活动时全国仅有百余家文学社团,而到1985年举办“春笋奖”征文时就有1500个文学社参加了。1986年创办的《中学生文学》月刊成为校园文学社团的重要阵地。其他如《作文》、《作文通讯》等全国所有的中学生、少儿报刊都几乎聚焦到了校园文学社团。1989年《中国校园文学》在北京创刊,使校园文学社团走向了发展的高潮。

  从1984年至1989年是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爆发期,也可称为校园文学的“青春期”。这些文学社团都是自发组织创办起来的,有的开展了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有的至今仍活跃于校园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校园文化的窗口和语文教学的有力帮手。

  校园文学社团的发展,得到了许多老作家、诗人及教育专家的热情支持与关注,如冰心、臧克家、韩作黎、刘绍棠、刘国正、谢冕、陈建功、贾平凹、余秋雨、毛志成、吴思敬、曹文轩、陈金明、叶延滨、林莽等,或讲课、或题词、或担任顾问、或推荐作品,他们闪闪生辉的大名走进了校园文学社团的报刊上,走进了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可以说,无论是著名老作家,还是发展中的中青年作家,都与校园文学社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这些社团受到文学精神的深刻影响。

  随着校园文学社团的兴旺发达,一些青少年学生及热心的教师,再不满足于将文学活动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逐步走向跨地区、省乃至全国性的交流。较早的如1983年上海部分学校联合成立的“上海中学生文学社团联谊会”,主要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以学生为主开展活动,1985年该会会长、华东师大一附中学生叶青又创办了“上海中学生诗友会”,后改名为“上海中学生实验诗社”,编辑活页诗选和探索诗选等。1985年语文报社举办全国第三届中学生文学主题语文夏令营时,以胡耀松(湖南湘乡一中红杏文学社)、程金阶(湖北汉川师范烛光文学社)等为主发起了“中南地区中学生文学社团联合会”,为中学生文学社团的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同时,湖南隆回二中未满16岁的高一学生马潇潇带头,联合安徽的几位中学生诗歌爱好者发起成立了“中学生诗歌学会”,并创办《青少年诗报》(臧克家题写报头),成为全国第一家中学生自办诗报,产生了较大影响。1986年刚刚中学毕业的黑龙江校园诗人姜红伟创办了《中学生校园诗报》,率先打出了“中学生校园诗”的创作旗号。这一南一北两个学生组织,使学生文学社团走向了横向联合。在此期间,首都北京的中学生办起了“首都中学生诗社”、北京海淀区“小作家协会”、“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等,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期,在天津新蕾出版社的支持下,由全国各地部分骨干文学社团指导教师发起成立了全国中学生文联,轰轰烈烈的全国性文学社团活动达到了高潮。

  与中学校园文学社团相比,大学生文学社团没有那么热闹,却比中学生的成熟多了。他们往往把目光投向文坛,即使办起文学社,也不像中学生那样热衷于活动,而把精力倾注于创作上。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社团,突出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们雄心勃勃,树旗宣言,发表自己的主张,形成自己的“流派”,以“先锋”的锐气“痛击诗坛”,试图写出惊世之作。1986年《深圳青年报》和1990年《诗歌报》分别举办过诗歌社团大展,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来自大学生自办的诗歌社团。1984年在南京某大学创办了内部交流性的《他们》诗歌杂志,主要作者有韩东、于坚、小君、丁当、吕德安等。同时,重庆大学以大学生尚仲敏为主成立了重庆市大学生联合诗社,并创办《大学生诗报》,会集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校园诗人。上海复旦大学诗社为主开办有《大陆》和《海上》杂志,主要作者是孟浪、郁郁、王寅、陆忆敏等。广州暨南大学的大学生们创办了《红土诗抄》,主要作者是黄灿然、杜爱民、陈寅等。1986年3月以王琪博、尚仲敏为主成立了四川省大学生诗人联合会,并主办《中国当代诗歌》,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给大学生诗群融入“第二次浪潮”,成为“第三代诗人”,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到上世纪90年代,北大的“五四”文学社,西北师大的“文学联合会”,中国人民大学的“十三月”文学社,华东师大的“夏雨诗社”,首都师大的“唳天”文学社,厦门大学的“鼓浪文学社”等相继成立,一批校园作家、诗人陆续出现,代表了大学校园文学的风貌。

  总之,从中学校园到高等院校,文学社团遍布全国城乡校园,其人数之多,活力之旺,势头之猛,几乎占据了文坛的前沿,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这些文学社团,由纷乱到平静,由幼稚到成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对我国教育与文学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到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语文新课标提倡“开展文学社团活动”,这使校园文学活动由个人自发行为逐渐成为学校承认的一种教学方式,为校园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小作家小诗人:校园文学盛开的花冠

  校园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创作者是学生,读者也是学生,即学生“自画青春”,自己写给自己看。在经济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的年龄代沟越来越大,而同龄少年人的情感体验是相通的,交流与表达容易引起共鸣。因此,以往成人文学的话语霸权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失去了阅读兴趣,他们要突破成人作家所写的“儿童文学”的界限。

  校园文学的崛起,是从诗歌开始的。青少年时期,天真烂漫,朝气蓬勃,富有理想,勇于追求,富于热情,喜欢想象。人们说,诗是属于青少年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没有不喜欢诗的,即使不写诗,诗情诗意也始终牵动着他们年轻的心。因此,当中学生认识文学并舞文弄墨时,他们被诗歌吸引了,诗歌成为生命中的美丽花环。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新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繁荣,特别是当代诗歌的发展像春风一样吹醒了阳光雨露下的孩子,大环境给了他们早日破土的机遇。1980年9月,开放的中国第一次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儿童诗歌比赛”,这次大规模的征文活动一下子激活了校园。据悉,我国各民族少年儿童共有9万多首诗作参赛,湖北小学生刘倩倩(当时9岁)荣获了菲亚利奖,白蕾、周正颍、田晓菲、戴群、韩晓征、刘希红、赵敏等7位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奖。此后,国内许多报刊相继开展了儿童诗的比赛活动,扩大儿童诗版面,推出了一批崭露头角的小诗人。对这一新现象,出版社及时为他们出版了个人诗集或多人诗选集,中国少儿出版社首先推出了《中国小诗人诗选》(收29位100多首),使那些专吃“儿童文学饭”的作家们大为震惊,使儿童文学的内涵也因此变得宽泛而隽远。

  随着校园文学社团的勃兴,涌现出了一批批小作家、小诗人。他们的作品纯真、质朴、清新,思想与形式上的不成熟性又体现出创造性与新颖美,富于幻想、新奇的冒险精神而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学阵容,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新春的气息与希望。许多报刊纷纷出台,开辟“校园文学”,争相发表他们的作品;各级出版社开始是出版各种校园文学丛书选本,而后来又操作出版个人文学专著,一度成为出版市场的热门,而至今不见消减。

  展示上世纪80年代中学生文学创作成果,主要有《我们这个年龄》、《中学生诗歌选评》、《小作家丛书》、《中国当代少年诗人诗选》、《当代中学生诗选》、《中国小作家作品选》、《少男少女抒情诗选》、《中国当代少年诗人100家》、《当代中华少年诗人大辞典》等。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版的有《当代中学生散文选》、“中学生文学创作”丛书、《寻找成熟——九十年代中学生文学社团作品选评》、《中国校园诗100首》、《校园诗星作品选粹》等。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就“中学生文学”方面已出版书籍200余种,除了选集,还有多人合集、个人专集。其中较全面反映中学生文学创作风貌的大型系列丛书有高巍主编的“文学新星系列文学丛书”《中国青春》(四卷),由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刘绍棠作序,比较全面地选收了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青少年作家群。1993年由冰心题名、王世龙主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当代中学生诗歌散文选》,上卷诗歌选集《绿太阳》选收了200余位中学生的优秀诗作,下卷散文集《红月亮》选收了140余位中学生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与创作水平,是当代校园文学的一个总汇,也是了解当代校园文学的一个窗口”(见《文艺报》1997年7月24日)。

  1985年诗坛权威《诗刊》特意召开了一次儿童诗座谈会,并且首次邀请了北大附中“你我文学社”的小诗人阎妮到会,对小诗人这一事实进行了肯定和关注。当时刚读小学的阎妮,早就接触了诗歌,并写出了不少新诗,10岁就出版了诗集,14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小的会员。

  北大附中“你我文学社”的何鲤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小诗人,担任过首都中学生诗社第二任社长,1989年曾被推选为全国中学生文联第一任主席。何鲤13岁开始写诗,高中毕业时出版了诗集《生命的逗点》,并免试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深造。

  天津的田晓菲,她8岁写诗,10岁获得世界儿童诗赛国内奖,15岁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免试录取,此时已在《诗刊》、《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不少诗作,并在新蕾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快乐的小星》、《绿叶上的小诗》两本诗集,成为天津作家协会最小的会员。大学期间又接连出版了《爱之歌》等诗文集,她的《露》还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9年她刚18岁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赴美留学深造,1991年进入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